魯菜界的黃埔軍校,崇文門萃華樓,它家的看家菜,北京人念念不忘

明清兩代,老北京的餐飲業空前發達,一直以魯菜為尊,比方說,老北京人都熟悉的便宜坊,全聚德,同和居,正陽樓,東興樓等等,都是山東人開的魯菜館兒,魯菜重做功,醬味兒足的特點就是當年衡量美食的標準,後來有這麼一家飯館兒一度成了京城魯菜的黃埔軍校,說的正是備受北京人好評的萃華樓。

這家老館子1940年開張,是由幾位魯菜大師聯合創立的,大廚合開的飯館,可謂味道一流,爆,炒,炸,燴,糟,各種山東風味菜品無一不精,一開業就廣受好評,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,多次在這兒宴請外賓,上個世紀八十年代,恢復老字號。

一些恢復經營的飯莊,先後派出近百名廚師到它家學藝,因此這裡被老北京人稱之為京城魯菜的‘黃埔軍校’在北京城的影響力可想而知,2015年歇業了一段時間後,2018年,在崇文門重新開張,最早在安定門,筒子河邊兒上,很多老北京人當年結婚,都是在它家辦的。

雖然環境時尚,但這裡的菜品還是傳統做法,一直都沒走樣兒,而且廚師們還挖掘復原了不少失傳的老菜,其中一道失傳了幾十年,如今在在京城依然是獨一份,這道菜正是醬汁鱖魚。堪稱萃華樓的鎮店名菜,第一口吃下去,有一種醬香,然後再一咂摸會嚐出魚的鮮美,甚至還能吃出螃蟹的味兒來。

在北京甚至流傳這麼一句話,吃萃華樓的醬汁鱖魚,能嫩您一跟頭,它是魯菜當中,最傳統的一道硬菜,失傳幾十年了,後來又重新出現在了選單上,成為了北京人桌桌必點的看家菜,乍眼看上去,這道菜平淡無奇,但絕就絕在口味上,剛一入口,是濃厚的醬香和魚肉的鮮美,您再慢慢細品,就能吃出蟹肉特有的清鮮。

微甜,明明是魚肉,怎麼就能吃出螃蟹的味兒呢?甭看鱖魚是主食材,但醬汁兒才是真正的靈魂,醬汁兒大有講究,用的分別是黃醬,甜麵醬,豆瓣兒醬,以及醬油,薑末兒,都是北京人平日裡在家做法離不開的幾樣配料。

三種醬攪合在一起,就能做出美味的醬汁鱖魚,下一步就是處理兩斤多的鱖魚,咱在家處理活魚的時候,都會遇到一點麻煩,就是這層滑溜溜的黏液,還不影響口感,重點是簡單方便,咱自個兒在家也可以做到。

用熱水燙過之後,魚沒有了腥氣,上面的鱗也更容易刮掉,接下來還要在魚身上劃上幾刀,為的是讓魚更入味兒,而讓魚頭變成螃蟹肉的絕招兒就是薑末兒,這道菜最離不開的一種調味兒,平時北京人吃螃蟹,總是要用姜醋調汁兒,再加上魚肉做的特別細嫩,所以吃到嘴裡自然就有了螃蟹肉的味道。

另外,魯菜講究醬不離姜,姜不離醬,這道醬汁鱖魚就是要突出姜的味道,先把備好的薑末兒用油煸炒一下,再放調好的醬汁兒,最後放魚,大火燉35分鐘,剩下的醬汁兒收濃,出鍋時,灑在魚身上,這還不算完,還有最後一個關鍵步驟,講究撒香油,因為香油的味兒跟將搭配起來,吃起來更有層次感!

說起來,山東緊鄰黃海,渤海,大運河更是縱穿南北,還有中小河流密佈其間,因此山東流傳著‘無魚不成席’的說法,而魯菜大廚把魚做成了各種口味,糟溜,紅燒,清蒸,瓦塊,糖醋,挎燉,樣樣好吃,除此之外,還有一道湯菜,也是萃華樓的獨創。

號稱醋椒湯,典型的酸辣口兒,特別開胃,一碗熱騰騰的醋魚湯,酸辣爽口,暖心暖胃,寒冬臘月吃這道菜再合適不過了,選料講究用上好的鱸魚,首先它肉質嫩,其次刺兒還少,切頭去尾,魚刺兒剔除掉之後,把魚肉切成片兒,必須是兩毫米,剩下的魚骨還不能扔,全指望它來提味兒。

魚用鯉魚,鍋用鋁鍋,只有講究,才能做出精品,把魚骨頭跟姜一起炒,再倒入熱水,燒開以後,小火咕嘟,慢慢地,湯就會變成奶白色,只要加開水才會變成奶白色,如果加涼水顏色就發青了,也算是一個小訣竅兒,大火煸魚,沸水入鍋,這是讓湯變成奶白色的關鍵。

湯做好了以後,不能直接放魚肉,而是過篩備用,胡椒麵兒還不能直接放,在鍋裡放些許花生油,加白胡椒粉炒制,炒過的胡椒粉香味兒更足,卻又不至於刺鼻,一點點小講究可是萃華樓多年以來的心得,倒入剛剛熬好的高湯,放蔥薑蒜跟白醋,香味兒撲鼻而來。

眼看這湯是要上鍋的架勢,但魚肉還是生的呢,這時候石頭子就能起關鍵性作用了,經過烤制的石頭子兒,溫度足可以熱熟魚肉,說白了就是給魚肉做個桑拿,緊接著倒入剛剛熬好的魚骨頭湯,此時魚肉熟的程度恰到好處,不多也不少,又軟又嫩,這石頭子兒的小講究,好看好吃,又有創意,看來大廚們的心思全都放在了這一盤一碗的美味裡了。

有句話叫,沒有最好,只有更好,在廚師的眼裡同樣如此,沒有完美的菜品,每一次下料,顛勺兒,都是經驗的釋放和創新的開始,備受好評的醋椒魚湯如今還有了升級版,主料鱸魚沒變,不過魚骨湯換成了雞鴨熬製的高湯,魚鮮與肉香結合,味道更加鮮美。

一道幾十年的老菜,就這樣在創新中梅開二度,成為北京人點選率相當高的推薦菜,除了醋椒魚湯之外,還有一道新菜,表皮金黃,裡面軟嫩,入口即化,脆與嫩強烈的衝突,大受北京土著的歡迎。

名叫‘七味鹽黃金小豆腐’是用嫩嫩的豆腐裹上調製好的麵粉炸出來的,這道菜製作簡單,好吃不貴,最難的是處理這吹彈可破的嫩豆腐,老北京有搖煤球,搖元宵,這道菜則是講究搖豆腐,2018年,萃華樓重新開業,開張之後,好事兒就沒斷過,先是被認定為北京老字號,另外還入選了北京米其林指南榜單。

成為了北京老字號中,唯一的米其林餐廳,之前來這吃飯的幾乎都是懷舊的老北京人,但如今年輕人也越來越多,翻看了網上的各種評論,大夥兒都對它家的烤花捲讚不絕口,著著實實的大塊頭兒,一個就夠好幾個人吃,層兒多有嚼頭兒,面就是普通麵粉,裡面加了少許的奶粉,為的是增加點奶香味兒。

卷好以後,常溫二次餳發半個小時,放進蒸箱裡蒸25分鐘,此時的花捲已經非常誘人了,還不算完,還要在烤箱裡烤六分鐘,塗上蜂蜜,經過這麼一烤中式的花捲有了西式麵包的味道,就著菜吃,還是抹著果醬都別有一番滋味!

傳承經典,不忘初心,這就是咱京城老字號的傳承與底蘊,也正是因為如此,萃華樓家的看家菜,老北京人一直念念不忘!還是那句話,我們吃的不光是美食,更是一種情懷!

延伸閱讀
  • 軍校路美食:高雄在地人私藏口袋名單,從早午餐吃到深夜食堂
  • 台北五大必比登推薦夜市小吃
  • 台南古早味冰品全攻略:傳承三代的老字號
  • 全台特色牛肉麵評比:十大必訪名店